【编者按】2017年底,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超级建设者》的海报在北京地铁站700个公益广告上“闪亮登场”。此次“党员idol”系列公益海报的发布是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为迎接党的十九大,扎实做好“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宣传活动,联合多家单位推出的国企优秀党员公益广告。展现了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的国企优秀党员的汗水和智慧,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彰显了中国建桥明星、我校校友杨志德的风采。

网易新闻:中国建桥明星杨志德
杨志德:我校1972级港航专业校友(原重庆航务工程学校),2014年度中国十大桥梁人物,曾担任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业40多年来,他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国内功勋卓著的建桥专家,从建桥“门外汉”成为业界领军者。在短短的15年的时间里,他领衔建设了江阴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上海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等10余座有世界性影响的长江大桥以及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他所负责的项目个个以优异的质量,超前的工期受到业主的称赞,创造了多项建桥记录,在我国的桥梁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用自己的名字创造了一连串的奇迹,在行业内被同行们誉为“杨志德效应”,“杨志德速度”。他被誉为“中国建桥明星”、“品牌项目经理”,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风云人物、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交通人物、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安徽省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十大杰出劳模等荣誉称号,先后受到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不堕国人志气
提起杨志德,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江阴长江大桥。1995年8月,杨志德任二航局江阴长江大桥A标项目副经理,分管生产。
对于刚从水工项目向桥梁建设领域进军不久的二航局来说,江阴长江大桥既可能是救命神,也有可能是索命鬼,这是实力的检验,智慧的检验,胆量和意志的检验。
1996年,由于资金原因,施工进度慢了下来,受到业主的严厉批评。恰逢此时,项目部主要负责同志相继调走,作为项目副经理的杨志德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大桥建设的重担。然而这副重担就象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杨志德身上。
有人说“杨志德非被压跨不可”。可杨志德说:“就是再难,我也要背着它走向胜利”。
在锚体施工中,由于上海某工程公司沉井施工延误了几个月的时间,影响了整个下部结构的施工工期。如此大体积锚体施工工期至少要8个月,而接手上部结构的恰恰是英国承包商,他们认为短期内决不可能完工,只等看中国人的笑话。如果不能按时交工,耽误一天罚8万美金,几个月的延误工期罚金相当于人民币数千万元。
工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杨志德头上。
但杨志德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把那双火力十足的眼睛瞪圆了,把牙咬得格格响。他果断采取措施,改变施工方案,加大管理力度,并在员工大会上大声疾呼:“这是生与死的搏斗,这是荣与辱的较量,在这决定生死荣辱的紧要关头,要为大桥拼命,为中国争光。在外国人面前,死也要站着死!”
这饱含民族深情的话点燃了大家身上的热血,激励着每一名员工,他同员工们一道放弃春节休息,顶着风雪,冒着严寒,24小时连续作业,硬是将8个月的工期提前到4个月完成。
当时的场面是何等的悲壮,速度是何等的惊人,把那些认为中国人是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而积极筹划索赔、准备看好戏的英国老外搞得目瞪口呆。当有序的现场交给瞪大了眼睛挑毛病的英国人的时候,英国人不得不对杨志德和他的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奋战,项目部克服了施工难度大、经验不足、资金不足和因外界影响延误工期等重重困难,在合同工期内胜利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这座争气桥以优异的质量被评为“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并为中国工程项目首次摘取了国际桥梁大奖“尤金?菲戈”金奖。为大桥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杨志德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大桥“建设功臣”称号,他被请到主席台上,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从此,杨志德的名字,同江阴长江大桥一道美名扬。
严把质量关
“质量问题是天大的问题”,这是挂在杨志德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2002年6月,润扬长江大桥北汊斜拉桥的两座塔柱正在紧张施工,模板已安装到位,由于塔柱内钢筋、管道及预埋件较多,有个钢筋工在模板内进行焊割施工,造成脱模剂被灼伤。这样,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会有明显的烧焊痕迹,影响外观质量。项目部抓住这件事,组织全工地所有钢筋工开现场会,教育大家引以为戒,接受教训。自此之后,再也未见这种现象发生。
“海尔砸冰箱”是张瑞敏倡导海尔质量文化的突出案例,也是我国企业界质量管理中的经典案例。杨志德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不是砸冰箱,而是砸混凝土。
在江阴长江大桥施工中,有一次,混凝土泵出现故障,待排除后,浇注的箱梁混凝土已经初凝,按常规,可以按施工缝处理,但水泥缝有可能对受力有所影响,杨志德毫不犹豫:“砸掉,重来!”于是,大家凿除已浇注的混凝土,重扎钢筋,重新立模,重新浇注。
当时,很多人为杨志德捏了一把汗,这样干,已经耽误的工期什么时候能抢出来?杨志德却说:“我的脸皮厚,不怕批,失去个人信誉保住大桥质量,值!钱可以丢,人可以丢,质量不能丢!工期耽误了可以抢回来,质量丢了还能抢回来吗?那是犯罪!”
项目部的员工也真争气,把耽误的这段时间又抢了回来,按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最终,江阴长江大桥以全优的质量夺得一系列质量大奖,这对木工出身的杨志德的项目工程质量品牌是一种全新的诠释。
“杨志德速度”
市场是永不停息的战场,兵贵神速,速度快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杨志德能在群雄四起的建桥市场无比响亮地打出自己的牌子,靠的就是质量基础上的速度取胜,让我们来看看“杨志德速度”:
——他所组织施工的张家港港区化工码头仅用128天,被当时的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称为“现代化的张家港速度”。
——在江阴长江大桥,大体积锚体施工工期至少要8个月,而接手上部结构的恰恰是英国承包商,他同员工一道24小时轮班连续作业,硬是将8个月的工期提前到4个月完成,使高傲的英国人不得不对杨志德和他的团队伸出大拇指。
——在安庆长江大桥,杨志德和他的团队创造了长江中下游深水大跨径桥梁建设的“20天钢围堰下水,80天准确着岩,110天成功封底”三项全国第一。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在所有标段中遥遥领先,被社会各界称之为“二航局创造的安庆大桥速度”。
——在荆州长江大桥,1999年元月28日,32号主墩提前50天竣工,荆州市市长将10万元提前竣工奖交到杨志德手中。
——润扬长江大桥C1标工程是一座完整的斜拉桥,而工期仅为三年。在杨志德的精心组织和他带领的铁军的精心施工下,优质高效提前一年完成施工任务,成为建桥史上又一个奇迹,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长江三桥,为当时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大跨度斜拉桥,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世界首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仅用26个月、比计划工期提前22个月建成通车,创造了国内同类型特大型桥梁建设速度之最,成为交通行业建设中的典范。
——上海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轨道共建斜拉桥,杨志德和他的团队仅用33个月、比计划工期提前9个月完成主桥主体工程施工,在长江口创造了一个奇迹,取得了一批具有前沿性的科研成果和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工艺、质量检验标准。
杨志德创造奇迹,不局限于长江。在株洲湘江四桥建设中,杨志德带领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年时间大桥建成通车,改变了株洲湘江上建桥需要四年时间的历史,株洲市政府赠二航局牌匾,上书“建桥铁军”。
……
杨志德搞工程是车到人到,人到设备到,设备到工程拿下。再乱的麻,碰到杨志德这把快刀,都迎刃而解。
据说,杨志德的车已跑坏好几辆。当然不是车不好,而是白天黑夜的跑,荆州、润扬、安庆三座长江大桥同时上,相隔千里,他经常是披着星星半夜起来,带上快餐面从荆州出发,赶在武汉人上班之前穿过城区,迎着月光到扬州,从长江中上游到下游,远远赛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速度。
这些年来,他的车平均每天要跑三百余公里,每年十万公里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等于绕地球两周半。最后车患“哮喘”,发展到“肺气肿”,最终患“肺心病”离开主人而去。
杨志德有特色的会议文化也是为了节约时间。他有漂亮的会议室,有上好的茶叶,那都是招待别人用的,他们很少在里面开会,开也是短平快,将暖瓶里的白开水一饮而尽,放下碗就走。事实上,他的会比哪个机关都多,走路时开,吃饭时开,工地上开。他的观点是,官话、套话都是废话,在现场,官腔官调是没有用的,关键是干什么、怎么干。要把说废话的时间留给工程进度。
一般人理解,快是业主催的,工程逼的,杨志德不这样认为,“快”不仅体现他的工作作风,也包含了他的战略思想。
怎样才能做到既快质量又好,惟一的办法要用钱,设备增加、人员增加、加大投入,这样成本不是就增加了吗?会不会造成亏损?
杨志德说,“在我的施工经历中,我干的项目没有不赚钱的,我想经营的项目没有拿不到手的。”这是对他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业主看中的就是他的速度快,质量好。
加大投资还要赚钱,关键在于杨志德的生意经。人们经常说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在他看来,时间不紧,任务也不会轻,压力也不会小。杨志德的经营哲学是,时间就是金钱,省时就是省钱。
润扬长江大桥北汊斜拉桥计划2004年3月28日完工,杨志德带领他的团队在2003年1月28日就抢出来了,光设备费用就省下1000多万元。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息
在杨志德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为他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他通过技术攻关、优化工艺,破解施工难题,降低施工成本,他所干的项目个个都堪称技术创新的典范,也个个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
在建设南京长江三桥时,他实行“零缝隙”工序转换,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施工手段,着力强化施工过程管理。该信息化施工方法后来在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长江大桥等特大型桥梁施工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我国重大桥梁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施工新思路。
他还带领他的团队在南京长江三桥北主塔施工中开创了长江洪峰期内“无桩渡汛”的先河;在国内外特大型桥梁建设中首次实现了钻孔钢平台无桩辅助渡汛;钻孔桩施工采用钢护筒振动下沉与钻孔桩钻进成孔同步进行的新工艺;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施工手段,成功解决北主塔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技术难题。尤其是“特大跨径桥梁钢塔和深水基础设计施工创新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不仅节约了工期,也为类似桥梁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修建江阴大桥时,他创造性地将港口码头施工技术嫁接到桥梁工程中,在北索塔基础施工中采用钢平台施工工艺,使长江大桥基础施工不再受水位限制,从而引发了桥梁施工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上海长江大桥,杨志德团队在国内首创钢箱梁与临时支架的锚固技术,在主塔施工中采用弧形轨道液压爬模装置桥梁施工新工艺,该桥工艺和技术革新项目达到数十个,实现了大型桥梁施工技术的新突破。
南京长江四桥在国内首次采用“∞”型锚碇,为世界罕见,锚碇施工环境极其复杂。工程筹备之初,项目部与业主方准备与法国基础公司合作完成地连墙施工。在双方谈判阶段,法方因有技术和设备优势,漫天要价致使合作失败。杨志德顶着巨大压力,在进行了大量市场调查后,说服业主,毅然选择了有施工经验和实力的葛洲坝集团水利基础公司为合作伙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进行创新攻关,改写了国内施工企业在不依赖外国技术设备情况下就无法完成锚体地连墙施工的历史,也为项目部直接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
精打细算为国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志德时刻心系国家和企业。干工程,他考虑更多是要为国家节省投资,为企业创造效益。
杨志德是个有名的“老抠”,每次干工程,购进的上亿元材料,用到什么部位,还剩多少,放在什么地方,他都清清楚楚。
有一次,材料员把一张订购单拿来让他签字。他一笔将要购进的4米槽钢划掉,说:“车库旁边的墙角里有堆烂油毛毡,那下面有。”材料员跑去一看,果真如此。
员工都说,一到工地,他脑子不停的转,眼睛不停的转,什么都瞒不住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像拾荒者,把建码头剩下的废钢一根一根收起来,连地下的三寸钢筋都要抠出来,后来都用在建桥工地的临时工程上,一下节约数十万元。一个40多万元的工程中,他充分利用边角余料,回收7吨钢材,再加上各方面都“抠”到,结果创利l4万元。
他对工程项目的人、财、物、工、料、机的调配情况了如指掌,就是一袋水泥、一驳船砂的费用,他都能精确地估价,被称之为“会抠门的经理”。
他的施工队伍中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如吃面条要打折,招待烟数根,有时为了几元钱超额电话费报销,不惜得罪自己以前的老上级。
杨志德所负责的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已有几十个,不仅工程质量好、工期省,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亏损,成为二航局项目“盈利大王”。
在荆州长江大桥项目中,因为工地沙滩影响施工速度,必须用混凝土铺筑施工通道,但他抛弃传统思路,用700吨钢板“铺筑”通道,看似增加了成本,但由于大大缩短了“筑路”时间,争取了枯水期的黄金作业工期,实际一核算成本是降低的。
在南京长江三桥施工中,杨志德主张用200吨钢板搭建施工平台,不仅保障了施工安全、赶了工期,更通过时间差为上部结构节约了材料成本。南京长江三桥仅用26个月、比原计划提前22个月建成通车,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效益之好令人咋舌,这为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为此,他还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杨志德的节约经还体现在日常小事上。每一个工地,他都安装一个大水箱,用江水或河水来浇灌草坪和冲洗厕所,每年节约自来水万余吨,省下资金六、七万元,相当于每年节约一辆小汽车。
清正廉洁的典范
杨志德经常告诫自己的员工:“我们不能拿企业的信誉开玩笑,要对得起苍天,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祖宗!”
在现代施工条件下,桥梁工程的材料费要占工程成本的60%至70%,而材料进入工地又是一道最重要的关口,稍不注意,栽倒一批干部,垮掉一支队伍是随时都有可能的。
多少年来,经杨志德批准付出的材料款有几十亿元,“杨志德团队”中却没有一个栽倒的。
为了教育大家,在每座大桥筹备阶段,再忙他也要开个会,这种会总是一个内容,就是分析案例,綦江彩虹桥为什么坍塌,湖南凤凰桥为什么垮塌,北京西客站怎样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九江长江防洪大堤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变成了“豆腐渣”工程,那一个个貌似彩虹的建筑怎样成为一块块美丽的伤疤。杨志德发人深省地提出,保证质量靠什么?
接着马上成立以自己为组长的物资采购招标小组和以项目书记为组长的招标监督小组。
其实,就是成立了这样的小组,作为一个项目的首席长官,想得到一些不义之财也是轻而易举的。为此,杨志德铺下天罗地网,绝不允许一个“苍蝇”飞进来,首先从自己做起。
一次,因石料不符合要求,材料员拒收,船主找到杨志德。
“我这是按照你们的要求备的,可他们偏说不合格,你看……”说着,船主趁掏烟的机会取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随意放在了桌子上。
杨志德说:“进材料是材料员说了算,他们让你运回去就运回去吧。”
“杨总,我这材料是合格的呀,你要跟他们说说,让他们收下。”说完就往外走。
“等等,你的东西忘了拿。”杨志德指指信封。
“小意思,小意思。”边说边向外走。
“站住!你想用你的小意思来换杨总的大脑袋吗?”杨志德幽默起来。
船主迟疑了一下。
“拿走!你这是不尊重我的人格。我原谅你是第一次和我打交道,不懂我们的纪律——你问问其他老板,有谁敢给我们的人送信封。”
那人似乎意识到什么了,急忙拿着信封走了。
2002年,杨志德的儿子杨毅刚考取大学,春节放假来工地看爸爸。一个包工头送给杨毅一个大红包,说是压岁钱。
杨志德找到包工头,将钱退给他,那人说什么也不让退,说是给孩子的压岁钱,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杨志德火了:“这钱你不要也行,我要如数交给纪委。但从今天起,你这支队伍必须立即退出现场,我重新找合作伙伴!”
这个包工头害怕了,匆忙从杨志德手上将钱拿了过来,连声说对不起。
这一帮人在走杨志德儿子这条路碰了壁,另一帮人又想起了别的招数。
2003年夏天,杨志德母亲被杨志德接到安庆看大桥,有个协作单位的负责人觉得时机来了,以杨志德朋友的名义送给老太太2000元钱。杨志德一看,火了,加上这个队伍工作干得又不太好,一气之下把这支队伍赶走了。
干得不好的队伍送钱给杨志德被赶走了,有实力的给他送钱,他会收吗?
2001年底的一天,某打捞队经理来到杨志德宿舍,将他们的实力和业绩介绍后,递上一支烟,顺手将一个装着5000元钱的信封放到杨志德面前。
杨志德的脸立刻涨红了,香烟往外一扔,说道:“拿着信封,走开,立即走开!”那人挠挠头走了。
杨志德听说过这个单位的情况后,又派人去专门了解,确认这个单位有实力后,同意与他们合作。
杨志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干工程的质量品牌,也是他的反腐品牌,光明磊落是他得到那么多业主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做桥先做人”理论的一种诠释。
“农民工就是我们的兄弟!”
杨志德的管理理念始终围绕着一个“情”字,也包括对农民工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杨志德所领导的项目部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员工,更十分关心农民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农民工就是我们的兄弟!”
在他负责的项目部,农民工和正式员工住的是同样的工房,穿的是同样的工装,在一个食堂吃饭,享受同样的菜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员工的信赖,赢得了业主和合作伙伴的尊重。
在南京长江三桥,有一次,因买来的鱼大小不一,炊事员打菜时,给职工大的,给民工小的,杨志德为此拍桌子发脾气,把炊事员好一顿收拾。
过春节时工地吃年饭,人多院小挤不下,有人提议将职工和农民工分开,分别在院子里和出去吃,杨志德下令,在院里吃就都挤着,出去吃一起走,绝不能把一个农民工兄弟丢掉。
近几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杨志德对“本是同根生”的农民兄弟却寄予了无限的深情。
他关心爱护农民工,只要上级有奖、有慰问品,他首先想到的是农民工,但又生怕包工头给截留了,就一个一个点名发,有的时候他亲自督阵,看钱是不是发到农民工手里了,这样虽然很累、很麻烦,但看到农民工脸上露出的甜蜜笑容,他比自己得到了奖都高兴。
在南京长江三桥工地上,他把指挥部发的10万元进度奖分发给农民工。他安排项目部员工蹲在交通船上,一连发了一个星期,发到了上千名农民工手中。后来根据工程进度,指挥部又发了50万元奖金,项目部再补贴上4万元,全部奖给了农民工。
杨志德对农民工的关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在荆州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两位农民工正要上船,被他叫住,他到了其中一个人身边,亲手为他系好了救生衣的带子,周围人忙着检查自己,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现穿救生衣不系带子的。
由于项目多,一些包工头之间为了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杨志德把他们约到一起,喝酒谈心,化解矛盾,这些包工头感谢之余,也请杨志德,他从不去,还告诉人家,把请我的钱用到你的职工的伙食上才是正事。
人说商场如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杨志德都用浓浓的深情,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市场氛围,却从没有处心积虑地打倒对手,如今,杨志德出名了,“杨志德效应、杨志德品牌”在业内引起很大的轰动,有的业主甚至直接向投标单位提出要杨志德负责施工,有的单位出数百万的年薪请他管理项目,他都不为所动,他说:“钱嘛,我也喜欢,我也需要。但人虽要讲感情啊,我在二航局做了几十年,我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这里,我舍不得离开它。”
原稿转载自:中国建桥明星杨志德_网易新闻 http://gov.163.com/13/1120/15/9E4PNKCN00234K31_mobile.html
入选“党员Idol”!中国交建杨志德现身地铁等户外公益海报
还记得北京地铁“一线故事”的公益广告吗?
期待与你地铁偶遇!港珠澳大桥将亮相于北京地铁700个公益广告

近期,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超级建设者》的海报在北京地铁站700个公益广告上“闪亮登场”。展示了国企良好形象,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今中国交建又上地铁啦,而且还不只是地铁!
从2017年10月1日起,乘坐地铁、高铁出行的民众惊奇地发现,北京地铁8条地铁线路、京广京沪1605列高铁上,一下子出现了18个“党员idol”的公益海报。这些公益海报还同时出现在北京市王府井商业街等处户外大屏和6500块楼宇电视上,一时吸睛无数。据悉,此次公益广告覆盖人群预计将达到18.5亿人次。

18位“idol”中,既有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也有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人,既有辛勤耕耘的劳动模范,也有坚守岗位的幕后英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基层一线优秀党员。
这其中就有我们中国交建的桥梁专家——杨志德。

杨志德:天堑通途 我为先锋
1978年,杨志德从重庆航务工程学校水工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干过木工、材料员、副主任、主任、项目经理,一直到二航局副总经理。
1995年之前,他先后建造起了大小十多个水工工程,无一亏损。一个大项目的开工,其他同行往往需要一个月至两个月的前期筹备,而杨志德的队伍10天就能开工。其中,仅用128天,就提前完成张家港化工码头,被称为“现代化的张家港速度”。
1995年至今,杨志德先后主持了江阴长江大桥荆州、润扬、南京三桥、南京四桥、泰州大桥等十五座大桥的施工,创造了多项中国建桥纪录,为中交二航局一步步跻身中国建桥“第一军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任沪通大桥1标项目经理。据统计,他干过的项目,没有一个亏损。在国内桥梁建设市场上,杨志德的名字就是项目竞争的“特别通行证”。“杨志德速度”、“杨式工作法”被广泛复制和学习。
杨志德也成为中交二航局建桥的“金字招牌”,被誉为“中国建桥明星”,获得的荣誉难计其数,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此次“党员idol”系列公益海报的发布是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为迎接党的十九大,扎实做好“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宣传活动,联合多家单位推出的国企优秀党员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以彰显国企优秀党员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一线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核心,展现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的国企优秀党员的汗水和智慧,展示国企在技术攻关、创新创效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体现国企优秀党员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展示其怀揣中国梦、奋勇拼搏、砥砺奋进的大爱情怀,表达国有企业对十九大的殷切期盼,向全国人民传递正能量与自信心。

在北京地铁,“党员idol”与很多公益广告并存,但其明显能吸引更多的人,对着海报拍照、合影的人比比皆是。带着孩子一起观看海报的北京市民程女士说,“我和孩子都很喜欢这种形式,孩子比我更早发现了海报,并且告诉我这款海报很漂亮,他对海报里的人物很感兴趣,跟我说他以后也想成为这样的榜样。”

什刹海站扶梯广告屏

中汇广场户外大屏

地铁站广告牌深深吸引行人目光
此次在“党员idol”系列公益海报在北京地铁1、2、5、6、7、8、9、10号线、京广、京沪每天1605列高铁列车、王府井等七处户外大屏、北京6500块楼宇电视等媒体展示,展示时间持续至2017年年底。